首页 > 旅居生活 > 异地介绍
4老太“穷游”世界改变传统老年幸福观念
发表日期:2013年4月8日   阅读:2672次

 不怎么懂英语、不认识路、每人还背着四五十斤的行李,却“胆大包天”地自己跑去高原、又出了国门——利用几本地图、几句简单的英语口语、各种“动物语言”,陈彩萍、陆津培、王玲、李晓萍,这四位南京老太把西藏、尼泊尔、印度玩了个遍。尽管一玩就是一个多月,但抱着“穷游”信念的四位人均花费还不到1500元。

  4个人中,最小的53岁,最大的61岁——四位快乐老太不仅用行动宣告“穷游”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利,也宣告了“人生六十才刚刚开始”这句西谚,不再是西方老人的专利。即便不懂地理,不懂外语,也没有许多钱,但只要有颗热情与自信的心,中国老人也可以活出别样的人生,一样的精彩。

  但也不能否认,四位老太“穷游”世界之所以是新闻,说明选择她们这种生活方式的中国老人还是少数,这样的经验对她们自己来说也是新鲜的。

  还记得,今年早些时候,笔者第一次到北京故宫游览,当时有个特别深的印象,就是身边不时走过的旅行团中,外国团队成员大多是老人,而中国团队则大多是中青年。

  这是个表面印象,但也差不多是中国家庭的现实反映。中国家庭里的老人退休之后,呆在家里,含饴弄孙几乎是当然选项。腿脚不便,不给儿女添麻烦,成了中国家庭“宅老年”们的合理解释。难得的出游,也是儿女相伴之下的孝心展演——去哪儿,怎么玩,老年人与年轻人相互迁就着,往往也失去了自得其乐的旅游真谛。

  造成这种局面,有经济与文化上的双重原因。在西方的一些国家,旅游是人们从年轻时就习惯的生活方式。在职时,除了工资之外,还享有种种旅游福利;即便是失业,在申请失业金的同时也可以申请旅游经费。而在我们这里,享受公费旅游的往往只有少数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在职员工和机关的公务人员,即便是享受有旅游补贴的离退休人员也总是想把钱省下,贴补家庭和子女。

  总而言之,我们尚缺少大众旅游的物质与文化基础,进而影响旅游的习惯和传统形成。在这种背景下,老人周游世界,就成了奢望;在故乡老去,则是一种中国式的老年幸福。可那是一种单薄而有所欠缺的幸福——中国老人实际上比国外老人更需要弥补旅游的欠账,他们忙碌而压抑的一生,在退休时已经蓄满周游世界、观看风景人情的蓬勃愿望,只是因为现实与传统,经济与文化的拘束,仍难以实现。

  由此而言,四位南京老太“穷游”世界已超越旅游本身的价值,是更多中国老人表达休闲愿望的行为语言。她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鼓舞激励着年轻人;而“穷游”的克制,不仅是节约的示范,更是一种体谅家庭与亲人的慈爱。

  长假将至,双节在望。还在犹豫何去何从,纠结钱多钱少的年轻人,应该能从四位“穷游”老太身上汲取智慧和力量,另外是不是也该出钱出力出谋划策,让家中的老人也在“穷游”中释放自己,获取年轻的正能量?(赵强)



版权所有:异地养老网站 备案证书下载 苏ICP备12009322号-1 地址:中山北路281号虹桥中心1323A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