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交流园地 > 旅居日记
能否为“迷你养老院”设标准 迷你式引社会热议
发表日期:2013年4月8日   阅读:1377次

[提要]  据《新闻晚报》报道,在1月8日报道了小区现“迷你养老院”后,引起社会强烈反响。”朱如安认为,无论郊区养老院硬件有多好,老人的精神寄托不容忽视,“就近养老”才符合老人的养老需求,因此需要制度性保障。

  东方网1月22日消息:据《新闻晚报》报道,在1月8日报道了小区现“迷你养老院”后,引起社会强烈反响。一时间也将“迷你养老院”的老板庄女士顶在了风口浪尖。“架着机器来采访的媒体、来视察的领导还有各个口子的工作人员,一拨一拨地来看,可就不知道最终是个什么说法。”庄女士语气里透着迷茫和焦虑,同样不安的还有入住在迷你养老院的14名老人和他们的家属。

  沸沸扬扬的热议形成两种声音。“反对派”认为:“迷你养老院”达不到现行政策的门槛,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应及时关闭;“支持派”则认为其切实满足了老人及其家庭的需求,更代表着一种发展趋势,应当对其降低门槛,在规范的同时予以鼓励。

  从1月8日刊登报道至今恰好半个月,相关职能部门如何解决这道棘手难题,对于失智失能老人的“养老困局”,专家、代表有何高见,本报记者展开追踪调查。

  ◎政府回音

  “实地勘察,不具备开办条件”

  昨日,记者联系普陀区民政局社会福利和养老处处长周根兆。作为目前牵头处理此事的职能部门,周处长态度明确:“已经实地勘察过此处,在消防、食品卫生、安全、物业管理等各方面,都不具备开养老院的条件,已责令整改,并且按照属地化管理,与街道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协调。 ”

  但周处长也坦言:按照相关规定,民政部门只能罚款,但没有执法权进行取缔,而街道派出所、消防支队等相关职能部门有执法权,如果要取缔可以各部门联合执法,目前正在协调中。考虑到入住其中的都是老人,不能采用强制措施,所以我们也很谨慎,希望能够稳妥处理,街道也在对家属、房东等做工作。

  在对街道相关部门采访中,“安全性”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也是职能部门放在第一位的问题。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一旦出事谁都担不起责任,没出事前叫停是‘防患于未然’。 ”

  老人评估后可进入街道养老院

  一旦“迷你养老院”叫停,最让人担忧的就是14名已入住老人。由于这些老人大多失智失能,如何妥善安置就成为家属最揪心的事。

  对此,周处长承诺:只要是浦东的老人,进行评估后可以进入花木街道的养老院。“我们绝不会推卸责任。”目前花木街道养老院已经专门为 “迷你养老院”的老人腾出10多张床位,下一步将和老人家属进行协商。

  周处长介绍,如今浦东已率先实行对入住公益性养老机构的老人先评估的做法,保障最有需要的老人入住。“所谓‘最有需要’,一是失能老人,二是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 ”

  此外,为了提升区内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浦东新区率先在全市对养老机构进行“评星”。 “目前有19家养老机构为三星级,9家为 ‘准三星’。 ”

  ◎两种声音

  反对:

  失智失能老人混居很危险

  自本报刊发相关报道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后,浦东新区养老服务行业协会也赴“迷你养老院”实地勘察。

  作为行业内的 “新兴产物”,会长杨一明却对此抱反对态度。“首先,‘迷你养老院’里失智失能老人混居,这是很危险的。 ”杨一明告诉记者,此前就发生过失智老人妄想症发作殴打失能老人致死的案例,目前在正规养老院中,基本把两类人群隔离。

  “我们看到,床与床间距很小,基本就紧挨着,但按照规定,养老院必须有4平方米―5平方米的间距,还有护工与养老人数的比例配置,很多硬指标‘迷你养老院’都没有做到。 ”杨一明认为,在这种条件下,入住老人得不到权益保障和有质量的养老服务。

  养老行业高风险不能降门槛

  达不到现行政策中的各项“硬指标”,能否对“迷你养老院”降低门槛从而纳入监管呢?这样的观点在网友中颇有代表性。但杨一明并不赞同。“养老行业本来就是高风险行业,因为服务对象是老年群体,本身就存在很大风险,必须牢牢把控,一旦降低门槛很容易导致部分养老机构滥竽充数、浑水摸鱼。 ”

  采访中,杨一明强调“上海老人养老,不再是求生存,而是求养老质量”,作为养老机构,“必须负责任地提供养老服务,而不能过于理想化,单凭一颗热心不管是否达到条件。”

  “一床难求”其实是信息不对称

  “其实,并不是正规养老院太少,而是信息不对称和养老观念问题。 ”杨一明认为所谓的“一床难求”,实际上针对的是中心城区养老床位紧张。 “许多郊区床位空置,配套设施很好,但老人和家属不愿意去住,是不是应该改变养老观念?就像以前读大学都要就近方便,如今也能接受去郊区读,这需要市民转变观念。 ”

  杨一明向记者透露,日前浦东大道上一家民办养老院上周六正式投入运营,目前入住老人约有60人。 “像这样的消息可能许多居民并不知道,信息不对称也造成了‘一床难求’。 ”

  目前市民政局官方网站上已公开“养老服务地图”,市民可查询到所属区县有哪些养老院以及是否有空床位。

  支持:

  “迷你养老院”更有人情味

  报道经过网上大量转载和市老年学学会等微博转发,引发了众多网友热议,对于“迷你养老院”的支持声不在少数。

  “是好事,该支持的呀!老人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今天给老人们一个空间就是给我们自己明天一个空间。 ”

  “社区小型照料机构有其存在的理由。应该是居家养老有力的支撑。 ”

  “苏州、重庆也有家庭养老试水,可以借鉴”……

  还有网友表示许多养老院提供的养老服务刻板冷漠,服务不到位,而“迷你养老院”由于入住老人较少且相对固定,更有人情味且能提供更精细化的服务,设在社区,方便家属探望,这样的模式将成为未来社区养老的一种补充形式。

  ◎事件追问

  对“迷你养老院”能否放宽标准

  两周以来,“迷你养老院”的老板庄女士称自己数次感到愤怒、焦虑、不解和迷茫。 “我的确没有合法身份,但我的初衷以及目前所做的,是帮助这些‘爸爸妈妈们’。 ”

  由于是独生女,庄女士称自己也饱受照顾老人的艰辛。 “我很理解,一旦家里有老人倒下,全家日子难过,子女很多时候没办法或者没能力照顾。 ”因为多年从事护理工作,庄女士决定发挥所长,开“迷你养老院”,专门接收失智失能老人。“一方面这类老人家属最难,有刚性需求,一方面也在我的能力范围内,能跑能动的老人我没有精力照顾。”

  和养老院比,“迷你养老院”显然在硬件设施上样样不达标,但为何老人和家属仍然选择这里?庄女士将“迷你养老院”的参照对象定在了“住家保姆”。“和家里请一个保姆比,我显然更有优势。无论在伙食、还是护理技巧上,我都能提供更到位的服务。 ”

  但从政府角度而言,既然是经营性的养老场所,就必须按照养老院的参照标准来看。这也引发了另一种观点:是否能对“迷你养老院”单独建立一套标准?在消防设施、护理人员资质等多方面消除安全隐患,但在规模上放宽标准。

  ◎代表观点

  ■市人大代表、黄浦区残疾人联合会副理事长朱如安

  “50张床位”准入门槛太高了

  市人大代表、黄浦区残疾人联合会副理事长朱如安对“迷你养老院”十分关注,因为这恰恰与他在去年提交的一份书面意见密切相关。当时他提交书面意见就建言,在社区内创办“小型家庭式养老院”,让老人就近“老有所托”。

  根据《上海市养老机构管理办法》,对设置养老机构规定八个条件,其中,床位数要达到50张以上;建筑设计要符合养老机构的设计标准,有符合老年人特点的无障碍设施,有食堂、厕所、浴室等基本用房和室内外活动场地;有机构章程和管理制度;有与开展服务相适应的管理人员和护理人员。护理人员要符合民政部门规定的资格条件,并需配备一定数量的符合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医务人员;需有规定数额的资金等等。

  朱如安说,对具有一定规模的养老机构,这些条件是必需的。从上海现有的养老情况来看,有点不适合了。上海的老人更期盼入住在原住地附近的、子女能经常探望,满足老人情感需求的社区养老机构或者家庭式养老院。

  朱如安解释说,据调查,上海老人要求入住养老院的占老人总数的近10%,能满足养老的床位数不到1.5%。老人养老除照料需求还有情感寄托,如果太远始终不方便家人探望,因此对于社区内的小型养老院,应当放宽门槛,“50张床位的准入门槛太高了”。

  “不能因为说存在安全隐患就无视需求,盲目取缔。 ”朱如安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对于“迷你养老院”这类小型养老机构应当尽快制定单独标准,从而将其规范化,纳入扶持、监管范畴。

  养老院也要纳入公建配套

  “社区的 ‘小型家庭式养老院’能够让老人得到邻近的、获得亲人情感支撑关怀的全托养老照料。 ”对于养老床位的郊区化,朱如安始终坚持“家门口建养老院”的理念。

  “如果是新建设的小区,把养老机构设施作为公建配套刚性规定下来。如果是老式小区,尤其是旧区改造被拆除的养老机构,能否采取强制性的建章立制,在旁边拆一还一予以保护。 ”朱如安认为,无论郊区养老院硬件有多好,老人的精神寄托不容忽视,“就近养老”才符合老人的养老需求,因此需要制度性保障。



版权所有:异地养老网站 备案证书下载 苏ICP备12009322号-1 地址:中山北路281号虹桥中心1323A座